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當政治進入校園 II:第三勢力在校園


  上篇〈當政治進入校園: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發現中山學生在總統票與政黨票的投票行為上,與台灣社會有相當不同的選擇。除了有更高比例的人支持蔡英文外;政黨票更驚人地有49%的學生支持第三勢力。相較於台灣社會,第三勢力在中山的得票率顯得高出許多!就此,本篇將進一步對投給第三勢力的學生有一些簡單的分析,嘗試了解學生投給第三勢力背後可能的因素。

一、回顧──第三勢力在學院分佈情形


  首先,先幫大家回顧一下國/民兩黨(以下稱舊勢力)與第三勢力,在中山大學各學院的分佈狀況。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中央選舉委員會

  如圖一,社科院對第三勢力的支持異軍突起,上篇文章有提到這很可能與社科院學科背後的意識型態有高度關連;海院、文院對第三勢力的支持也過半;理、工、管院則較低比例的學生支持第三勢力,其中工院是唯一舊勢力勝過第三勢力的學院。


二、第三勢力是泛綠?


  第三勢力有時會被貼上「與泛綠一掛」的標籤,或是直接被認為是泛綠陣營,那麼第三勢力支持者總統票究竟如何投?以下分析第三勢力支持者的總統票投票行為,結果如圖二。[1]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中央選舉委員會

  看到圖二,筆者在此提醒一下,不能看到這張圖就說「第三勢力幾乎都是綠營支持者」,因為中山學生在總統票上,大多就都是綠營的支持者了,若按比例分配,第三勢力本來就會有高比例的人總統投蔡英文。圖二的重點在於支持第三勢力的人,比起平均有「更高比例」是支持綠營的人。
圖二是「從政黨票看總統票分配比例」,若從總統票的角度,看政黨票投票行為呢?分析結果如圖三。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

  確實投蔡英文的人,有近半的人去投第三勢力;但總統票投給藍營的人,去支持第三勢力的比例約有1/4也不算低。此外,這張圖也可以發現,泛綠比泛藍更容易發生「分裂投票」的情形。[2]

  從圖三來看,支持綠營者確實比較可能去支持第三勢力,但要因此說第三勢力是「與泛綠一掛」還是有些牽強,畢竟泛藍也有不少比例的人投給第三勢力。而圖二那88%,主要是因為中山學生本來大多就是蔡英文的支持者,而不是支持第三勢力都是綠營的人。

三、第三勢力動員誰?


  綠社盟或時代力量在選前許多的政見,政治光譜明顯都比國/民兩黨再更「左」一些,綠社盟甚至也有在做工會的動員,可是這些第三勢力有像國外的左派政黨,成功動員基層的勞工嗎?階級的分析結果如圖四。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

  可以發現投第三勢力的家庭階級分佈,與中山整體幾乎沒有任何差異(差異範圍都在統計誤差內),可見至少在中山大學的校園內,階級完全不是第三勢力成功動員的因素。反而如圖五,教育程度才有影響投票行為。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

  圖五是取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為基準,可以發現投第三勢力學生,其家庭擁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比例大於投國/民兩黨者不少;大學/專科的比例則差不多;而僅有高中職以下的家庭,學生去投第三勢力的比例則較低。可見整體呈現「家庭教育程度愈高,學生愈容易投第三勢力」。

  而第三勢力中的時代力量與綠社盟,又是怎麼分佈在各個教育程度階層中呢?可以看到圖五的下方,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家庭,學生偏好綠社盟,高中職以下則偏好時代力量。看來高教育程度家庭的小孩不僅愛投第三勢力,還偏愛第三勢力中的綠社盟。

  此外,從中選會的資料來看,投第三勢力的民眾幾乎都聚集在都市,而且愈是在核心都市得票率愈高[3]。但從圖六來看,把學生的居住地簡易分為核心都市、都會區與城鎮、鄉村三種層級,中山大學與台灣社會竟然呈現完全相反的情況,鄉村地區有較高比例支持第三勢力,核心都市地區的學生支持第三勢力比例反而低於平均。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
 
  這種弔詭的現象,筆者嘗試做了一個大膽的解釋,這些原本在鄉村的學生,來到都市讀中山大學後,更容易看到社會的結構性不公平,而容易轉向投「相對偏左」的第三勢力。然而這可能必須在做更多的分析與訪談,本次調查無法再做更詳細的解答。

四、小結[4]

  從以上的圖表,可以得出幾點結論:
  1. 投第三勢力學生極高比例投蔡英文,原因在於蔡英文在中山本來就有極高支持度,其實總統投朱/宋的人,也有一定比例投第三勢力。但整體而言總統支持民進黨,政黨票確實較可能投第三勢力。
  2. 第三勢力沒動員到階級,但是動員到了教育程度碩士以上的家庭,並且綠社盟比時代力量更得知識分子愛戴。
  3. 在中山大學的校園,居住鄉村的同學反而有高比例投給第三勢力,核心都市地區則比例低於平均,此現象與台灣投第三勢力的城鄉分佈相反。
   從上篇到下篇的分析來看,此筆者認為「大學校園」的時間空間確實相當不同,隔著大學校門一條界線,卻產生迥然不同的政治型態,而且幾乎是另一個小世界的存在。


  然而這條「校園界線」所產生的特別影響力,是暫時的──每個世代的學生,在學生階段都存有過激進的意識型態?還是長久的──專屬於我們這一世代,因近年來政治局面劇烈變化而產生的特別現象?若是前者,那當政治離開校園時,不一樣的影響力將灰飛湮滅;若是後者,就像上篇說的:「台灣的政治生態將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撰文者:張育誠)






[1] 若是將朱立倫與宋楚瑜分開來看,將產生樣本數過小問題,標準誤(統計誤差)容易偏高,因此將二者合起來看。
[2] 分裂投票的情由張仁瑋同學提出,張育誠進行分析與製圖
[3] 可參考網友繪製的圖片http://lescholar.pixnet.net/blog/post/207962899-2016年不分區立委選舉結果地圖(鄉鎮市區)
[4] 考量到有前面多種因素的分析,卻無法看出因素間影響力強度的差異,筆者在最後放上迴歸表。B是該因素影響力的大小,P值則代表該數據是否顯著,較可以相信(愈小愈可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