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到了大三大四這個階段,便會開始計畫畢業後的生涯方向,有的人打算直接進入職場就業、有的打算繼續讀國內研究所、更有的計畫出國念書,就好像稿紙與綠豆糕,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與規劃。
〈人各有志:升學與就業志向之因素〉將對大學生的志向選擇有一些簡單的分析,其中發現領域本身需求、成績、經濟條件是幾個影響學生升學志向的因素。
一、領域需求
如大眾所理解的,許多理工科系在大學畢業後,大都還得在國內念個研究所,才比較能符合就業市場需求;而社會科學或文學領域的科系,似乎就沒有那麼要求要有碩士學歷了。因此把中山大學各學院與學生未來志向交叉分析後的比例如圖一。
可以發現工院有80%、理院有65%要繼續念國內研究所,相較於其他領域,理工確實是念國內研究所的比例較高;而文管社科的學生,約有60%在畢業後打算直接進入就業市場。另外,出國留學反倒是理工學院比例較低,其他學院大致在13%左右。看來,領域的不同對於未來志向的選擇是一大因素。
二、學生對學科的認知
除了就業市場的需求外,有沒有可能是學生自己認知此學科對他未來找工作有益,因此願意繼續念國內研究所呢?正好此次中山大學基本調查有題叫「是否同意貴系的課程有助於您將來獲得好工作。」,此題與學生未來志向的交叉分析如圖二。
可以發現繼續讀國內研究所的,有85%認為所學的對未來工作有幫助,遠高於就業的變項。但有些讀者看到這邊可能會覺得怪怪的:「這不能代表學生自己覺得對未來工作有益,因此願意繼續念國內的研究所阿!可能只是理工這些科系,本來就被認為較容易找工作,然後就業市場又有碩士學歷的需求。」確實,這樣的疑慮是正確的,各科系有助於找工作的比例如下。
那些被認為有益的科系,的確大多是理工學群,而這些學群的就業市場又往往需要碩士學歷,因此「有助於找到好工作」與「讀國內研究所」就容易形成「假相關」。但筆者額外用了較複雜的邏輯迴歸分析,發現如果在各科系的有助於找工作「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換句話說,就是假設科系間沒有差別),若學生同意所學有助於找工作,那他讀國內研究所的勝算還是「明顯大於」直接就業。也就是說學生認知此學科對他未來找工作有益,確實較可能繼續念國內研究所。
三、成績影響
那麼成績會影響學生的畢業後的志向嗎?結果如圖四。
成績是由受訪者自評在班上的排名位置,但從平均看起來,大家似乎都高估了,不過這不影響三個志向之間成績的比較,可以發現出國留學與讀國內研究所,排名明顯比直接就業好。但這因果關係為何?是為了讀研究所因此較在乎好成績,還是因為書念得不錯所以繼續念國內研究所,現階段的研究資料無法確定,只能說它們之間「相關」。
四、誰能出國唸書
出國留學,最讓人頭痛的不外乎昂貴的學費,從學生的家庭背景也可以看出一點些端倪,見圖五。
父親為資本家的學生,出國留學那塊比平均多了一大半;另外資本家的學生直接就業的比例也較低;至於其他部分的比例則大致相同。看來家庭有良好的經濟狀況,學生更可能會繼續升學。然而,若用基本調查另一道可以直接反應家庭經濟狀況的題目──上大學以前的出國次數──便更為明顯了(圖六)。
圖六是出國次數的平均數[1],上下兩個橫槓是兩個標準誤的位置,可以發現打算出國留學者,上大學前家庭就有能力較常出國。
五、小結
以「國內讀研究所」與「直接就業」兩個比較討論,領域就業市場需求、個人對科系「有用」的認知、成績,這些都與學生未來志向的選擇有相關,筆者也用了邏輯迴歸確定之間的影響力大小,發現要不要去讀國內研究所,最主要還是跟領域有關,而且遠大於其他因素,再來才是個人認知,而影響力最小的是成績。
最後,祝福大家對於未來的志向,都能夠像稿紙與綠豆糕一般,出於個人意志、各取所好,能夠做最愉快的選擇,而非環境所逼。
(撰文者:張育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