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社團跑跑,人脈大大?

在前一篇中山大學基本調查的文章中,我們以學院、科系來探到校內的人際關係。不過既然談到「邊緣人」,就不得不提到社團參與。一般來說,我們總認為那些沒朋友的肥宅,只會宅在宿舍對著電腦螢幕ㄎㄎ笑。肥宅不願意出門,更不願意參加社團。相反的,參加社團則有助於擴展我們的人脈,讓我們不再「邊緣」。「擴展人脈」似乎相當程度地成為大學的代名詞。大學自由的空氣,讓大學生得以擺脫家庭的束縛,自在地結交各路好友。縱使我讀的是比較偏僻的科系,我仍然能透過積極參與社團來認識人。因此本文將集中討論「參與社團能不能擴展人們的人脈」。

(1)參加愈多社團能認識更多不同科系的人嗎?

在大學生活中,我們總會認識那種「每天跑不同社團」的同學,有時候他參加的社團比這學期修的課還要來得多。跑越多社團會不會讓我認識更多人呢?圖一在這個問題上給了我們一些參考的方向。




圖1顯示出「不參加社團」、「參與一個社團」與「參與兩個社團」間,在認識不同科系數量上的比較。首先,有參加社團與沒參加社團的差異非常巨大,沒參加社團的同學平均認識9個不同科系的人;而參與社團的同學平均認識14個不同科系的人。可以發現參加社團的數量幾乎不會讓我們認識更多不同的科系。而在認識外系人數上,2二則顯示出這樣的訊息:


可以發現,有參加社團相較於沒參加社團,認識的外系人數多了將近一倍左右(沒參加社團認識的外系人數約16人,而有參加社團的則約32人);而參加一個社團或者參加兩個以上的社團則沒有太大的差別。換言之,曾經在校內參加過社團的學生,系外的人脈會更加豐富;但是如果我參加過兩個以上的社團,對於擴展系外人脈來說就沒有太大的幫助。


(2)社團愈大能認識更多不同科系的人嗎?

儘管參加社團能夠擴展我的人脈,但如果我參加的社團成員很少,是否使得能夠擴展的外系人脈也相對比較少呢?反過來說,如果參與的社團人數夠多,我們也就更有可能在這些社團中認識更多人。如服務性社團的社員人數一般來說都比其他社團要來得高,在大社團裡更容易認識較多的人。然而,由於本次調查的樣本有限,如果依照社團類型(如服務性社團、學術性社團等)進行分類,會因為樣本不足而導致標準誤過高的問題。所以筆者採用一個折衷的辦法。依照受訪者回答「你參加的這個社團大約有多少社員」,依人數多寡分類為:「小規模社團(人數在19人以下)」、「中規模社團(人數在20~49人之間)」以及「大規模社團(人數在50人以上)」等三類。圖3在認識跨科系的數量上,給了一些資訊:


可以看見與前面相似的結果,有參加社團與沒參加社團之間的落差仍然相當大;而參加社團的人數規模在認識不同科系上就沒有太大的差異,大約在13到15個科系之間。而在認識的人數上,圖4則提供這樣的資訊:


如果參與的是小規模社團,認識的外系人數約27人左右;參加的是中規模社團,認識的外系人數增加到33人。如果參加的是大規模社團,認識的外系人數則會提高到37人,足足是沒參加社團學生的2倍多!換言之,曾參與過大社團的學生,比起參加小社團或者不參加社團的學生認識更多外系的人。
(3)擔任社團幹部能認識更多不同科系的人嗎?

社團參與並不是簡單地「有參加」與「沒參加」兩種情況而已。隨著學生們在社團中的不同位置,參與情形也會有所差異。一樣是參與社團,有些人就只是來打醬油。活動不特別認真參加,例會也不常來開。他是社員但是卻不常出現,對社團實務的參與也不積極。消極的參與者(像是那些很少出現的社員)是否能從社團參與中擴展人脈呢?反過來說,在參與社團事務上較為積極的同學,可能在社團中扮演幹部的角色;積極的參與又是否會為他帶來較廣的系外人脈呢?筆者依照問卷中「請問您在這個社團是否曾擔任幹部?」回答分為三類:「未參加社團」、「一般社員」、「曾任/現任幹部」,分別比較認識不同科系的數量,以及跨科系的認識人數。圖5是不同科系數量與社團角色的關係:


可以發現,是否擔任幹部與認識不同科系的數量間的確有關。一般社員約認識13個科系的人,擔任過幹部的則認識15至16個科系的人。兩者皆與沒參加社團的學生(9個科系)有著極大落差。

圖6是跨科系人脈與社團角色之間的關係:


一般社員大約認識27個外系的人;曾擔任過幹部的學生,系外認識人數在37人左右。幹部與一般社員間的差距非常顯著。而有參加社團與沒參加社團之間的差異仍然是非常巨大的。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分別從「社團參與數量」、「社團規模」以及「在社團中的角色」三個面向來討論社團參與以及認識跨科系的數量、外系人數的關聯。並得到以下幾點結果:

1. 跑過社團的學生(不管是1個或以上)比起都沒參加社團的學生有著更廣的系外人脈。而且認識的人當中科系涵蓋量較多;

2. 社團的規模越大越容易認識更多的外系同學;

3. 如果在社團中擔任幹部,比起一般社員有著更廣的跨科系人脈,此外認識的人當中,涵蓋的科系比較多。

跑社團是否有助於擴展跨科系的人脈呢?從本文來看,回答是較為正面的。不論參加什麼類型的社團,曾參加或仍在參加社團的學生比起全然沒有參加過的學生來說,跨科系的人脈都有相當大的差異。

但我們能不能說「認識比較多的人」就代表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呢?對此筆者採取比較保留的態度。著重分析「人脈的多寡」(數量與科系上的差異),並非能解釋「人脈的品質」(跟認識的人之間是否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也就是說參加大型社團並在裡面擔任幹部,或許保證了能夠認識不同的學生;但能不能跟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相處得愉快,則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正所謂「Seafood領進門,交情看個人」,參加社團只是打開了通往人群的大門,而如何才能有好的人際關係還是需要長時間的經營與努力的。

(撰文者:李﹍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