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社團跑跑,人脈大大?

在前一篇中山大學基本調查的文章中,我們以學院、科系來探到校內的人際關係。不過既然談到「邊緣人」,就不得不提到社團參與。一般來說,我們總認為那些沒朋友的肥宅,只會宅在宿舍對著電腦螢幕ㄎㄎ笑。肥宅不願意出門,更不願意參加社團。相反的,參加社團則有助於擴展我們的人脈,讓我們不再「邊緣」。「擴展人脈」似乎相當程度地成為大學的代名詞。大學自由的空氣,讓大學生得以擺脫家庭的束縛,自在地結交各路好友。縱使我讀的是比較偏僻的科系,我仍然能透過積極參與社團來認識人。因此本文將集中討論「參與社團能不能擴展人們的人脈」。

(1)參加愈多社團能認識更多不同科系的人嗎?

在大學生活中,我們總會認識那種「每天跑不同社團」的同學,有時候他參加的社團比這學期修的課還要來得多。跑越多社團會不會讓我認識更多人呢?圖一在這個問題上給了我們一些參考的方向。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誰是邊緣人?誰是邊緣系?

相信讀者們常常聽到「噢,我是系邊」、「邊緣人沒朋友」、「肥宅沒朋友」之類的話,出現頻率之高,讓筆者覺得中山好像有八成的人都是系邊、沒朋友似的。

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有個龐大的題組:「以下各個科系,您分別認識多少人?」,本次調查掌握了受訪者對於全校21個科系的熟識情形,筆者便利用這個題組,來看看中山大學校內各科系間彼此認識的情形,看看哪些科系是系邊。(本篇資料有些研究上的限制,請見註解1)


(1)整體中山學生認識外系之情形


將受訪者(大三)認識外系的人數繪製成直方圖如上,每5人為一個區間。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學生認識外系人數都在60以下,中位數為34人,上、下四分位數分別為51與16。讀者們可以評估看看自己的外系人脈有多少,究竟自己是沒朋友的肥宅、抑或是夯哥夯姊XD。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我是誰?國族認同與政治動員


2015反黑箱課綱運動中,除了程序爭議之外,還有統獨意識型態的對立,柱柱姊(筆者是她的粉絲)在當時就曾發言支持課綱:「我們要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規規矩矩的好學生」。你是中國人嗎?近年來統獨、國族議題似乎成為最敏感、也最熱門的政治話題。

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的政治題組,有兩題分別詢問「0至10來表示您自認為是台灣人/中國人的程度,10分表示完全是台灣人/中國人,0分表示完全不是台灣人/中國人」,此篇文章將針對國族認同進行一點簡單的分析。同時國族認同往往也被認為代表藍綠兩大陣營的意識型態,國民黨偏統派、或者說偏向中國民族主義,民進黨偏獨、或者說偏向台灣民族主義,因此文章也將對認同帶來的政治動員──投票行為──進行分析。

(1)天然獨的年輕世代?

蔡英文總統曾說,台獨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代表著年輕世代對於「台灣人」的認同將比上世代的人高,「中國人認同」也將漸漸消失,中山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情形為何?與台灣的比較圖表如下。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誰說台語?

「請問您的母語是哪一種語言?」中山學生有高達77%回答華語,22%回答閩南語,僅有0.7%回答客語,完全沒有人回答原住民族語(或許是抽樣正好沒有抽到原住民)。在中山大學,幾乎可以說僅剩少數人認為他的母語是閩南語或客語。

雖然基本調查的母語題組包含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由於後兩者幾乎沒有樣本回答,因此接下來本篇文章僅針對中山學生使用閩南語的狀況進行討論。

(1)認同不等於使用

基本調查的語言題組其實有兩題,一題問「請問您的母語是哪一種語言?」另一題問「請問您在家裡最常說哪一種語言?」題目看起來很像對吧?但一題其實在問「認同」,另一題在問「使用」,因為母語牽扯到的往往是族群認同或根源認同,與是否經常使用該語言不一定能畫上等號,甚至有的人不太會說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但是對此語言有強烈的認同歸屬感。從下面的圓餅圖就可以看出這種情形。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由你玩四年:中山學生學業與用功之分析


   有人說University就是由你玩四年的意思。也就是到了大學,終結國高中都在讀書與考試的填鴨教育,可以好好的玩了!或者說到了大學,玩與讀書的時間分配都掌控在自己手上,可以自由決定要付出多少心力在念書上面。

   2015與2016的中山大學基本調查都有關於讀書的題目,題目為「如果以0分到10分表示用功程度,0分代表完全不讀書,10分代表所有心力都用在讀書上。您覺得您上大學以後的情況大約是幾分?」。接下來將分析哪些因素影響了中山學生的用功程度與系上成績排名。


(1)誤差長條圖如何閱讀

   這篇文章所有的圖表都會是圖一的形式,筆者先介紹這種誤差長條圖要怎麼閱讀。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人各有志:升學與就業志向之因素

  大學生到了大三大四這個階段,便會開始計畫畢業後的生涯方向,有的人打算直接進入職場就業、有的打算繼續讀國內研究所、更有的計畫出國念書,就好像稿紙與綠豆糕,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與規劃。

  〈人各有志:升學與就業志向之因素〉將對大學生的志向選擇有一些簡單的分析,其中發現領域本身需求、成績、經濟條件是幾個影響學生升學志向的因素。

一、領域需求

  如大眾所理解的,許多理工科系在大學畢業後,大都還得在國內念個研究所,才比較能符合就業市場需求;而社會科學或文學領域的科系,似乎就沒有那麼要求要有碩士學歷了。因此把中山大學各學院與學生未來志向交叉分析後的比例如圖一。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當政治進入校園 II:第三勢力在校園


  上篇〈當政治進入校園: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發現中山學生在總統票與政黨票的投票行為上,與台灣社會有相當不同的選擇。除了有更高比例的人支持蔡英文外;政黨票更驚人地有49%的學生支持第三勢力。相較於台灣社會,第三勢力在中山的得票率顯得高出許多!就此,本篇將進一步對投給第三勢力的學生有一些簡單的分析,嘗試了解學生投給第三勢力背後可能的因素。

一、回顧──第三勢力在學院分佈情形


  首先,先幫大家回顧一下國/民兩黨(以下稱舊勢力)與第三勢力,在中山大學各學院的分佈狀況。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中央選舉委員會

  如圖一,社科院對第三勢力的支持異軍突起,上篇文章有提到這很可能與社科院學科背後的意識型態有高度關連;海院、文院對第三勢力的支持也過半;理、工、管院則較低比例的學生支持第三勢力,其中工院是唯一舊勢力勝過第三勢力的學院。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當政治進入校園 I: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

  2016年初的總統大選是一場充滿話題,但毫不意外的一場選舉。充滿話題的原因在於國民黨遭遇史無前例的大敗;而毫不意外的理由則是除了幾席選情膠著的立委,藍綠之間沒有太大的競爭張力,綠營大勝似乎早已是預料之內的事情。


  然而每次選舉的過程中,卻甚少討論到大學生(或首投族)的投票行為;有鑑於電話民調難以調查到這群在外租屋、住學校宿舍的學生,本次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便加入學生投票為主的重點題組。接下來將刊登兩篇關於學生投票的文章,分別是這篇〈當政治進入校園I: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與下篇〈當政治進入校園II:第三勢力在校園〉。

一、大學生總統投誰?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中央選舉委員會

  此次總統大選的投票如圖一,首先看到長條圖最右邊的「中山整體」與「台灣」,中山學生有近8成都投給了蔡英文,幾乎比台灣社會要高出20%;而中山學生投宋楚瑜與朱立倫分別僅有7.8%13.9%,大約僅台灣社會的一半,差異十分懸殊。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誰是中山學生?(二)

  接續上篇〈誰是中山學生?(一)〉,本篇繼續討論中山大學學生的家庭背景。上一篇提到社經地位、教育程度與職業階級等因素與就讀中山大學之間的關係。在本篇將分析中山學生的家鄉區域分佈。在進入家鄉區域的主題前,先延續前一篇的內容,談談中山大學學生的家庭背景。

  〈誰是中山學生?(一)〉裡頭的分析是校內與校外(社會)的比較;但在校內會不會因為科系或學術領域的不同而使得家庭背景也有差異呢?


一、校園內家庭背景差異


  若按學術領域將科系進行分類,中山大學可分為:文院、理院、工院、管院、海院與社科院六個院。為避免樣本數過少或有標準誤過大的問題,校園內的家庭背景僅針對五等社經地位做分析[1];並將社經地位中的五、四階層合併為上層,一、二、三階層合併稱為下層,交叉分析結果如圖一

資料來源:2012-2014台灣社會變遷調查;2015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


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誰是中山學生?(一)

 台大駱明慶(2002)老師曾針對台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寫下「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城鄉差異」一文,發現台大生有82%學生來自明星高中,父親超過40%有大學文憑,同時也有超過40%的學生父母其中一位為公務員。種種數據皆顯出台大學生的家庭背景遠高於台灣其他學生。
 然而,不論是中山創校校長李煥(1980)、或楊弘敦部長(2013)都曾喊出:「北台大,南中山。」的口號,這個「南中山」的口號除了學術專業的自我期待,中山學生的家庭背景是否與台大有相同情形?與台灣社會比較下呈現了畸形的分布?
 「誰是中山學生?」將會陸續發表(一)、(二),內容包含中山學生的父母職業、教育程度、社經地位,以及學生地區與城鄉分布等等。

一、父母教育程度


 為了讓比較對象能貼近大學生家長的年齡,以下圖表對照組為台灣40-60歲男性/女性。
圖一父親教育程度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2014, 2013, 2012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

 首先如圖一,與台灣40-60歲男性的教育程度比較,中山父親在大學、碩士、博士的比例都遠高於他們;專科則差異較小;高中職略低於平均;而中山父親僅有國中以下學歷者只有8.4%,遠低於台灣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