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大一三嘴砲?中山大學轉學與轉系之探討


封面故事:中山大學轉系網絡結構圖



轉系、轉學、雙主修是俗稱的「大一三嘴砲」或「大一三謊言」,因為許多大一新生,連課都還沒開始上,就興致滿滿的說他要轉系、轉學或雙主修。然而在大學糜爛生活與時間浪費二者無情的消磨下,鬥志滿滿要轉學轉系的大一,也變成安於現狀的大二、大三生了。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會付諸轉學/轉系的行動?誰又只會說一說而已?成功轉學/轉系的人成績如何?中山大學轉系的狀況為何?正好2017中山大學基本調查有一系列為轉學/轉系動機設計的題目,以上問題將在本篇文章回答。




圖一 網路上關於大一三嘴砲的討論


一、對科系認知,如何影響轉學/轉系



常聽到的轉學轉系理由,大概有自己本身對科系沒興趣,或是覺得念這個科系對未來沒有幫助。本節就針對這兩個認知,來進行轉學/轉系的分析。

首先依據題目,筆者將學生分成三類[1]

1.有轉學/轉系行動
2.僅轉學/轉系念頭
3.沒有想過轉學/轉系者。

以下分析的圖表,即這三個事件(行動、念頭、沒有)各自發生的機率。而對照認知分數,可知當分數為X分時,事件發生的機率為Y。另外,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圖表的重點應放在X(分數)改變時,Y(事件發生機率)隨之的變化量,而非Y的絕對值。


◎對所學感興趣與轉學/轉系

基本調查的轉學/轉系題組有相當多道題目,然而有些題目意義相似、或是之間相關性高,若是同時放入迴歸模型中,會產生嚴重的干擾問題(共線性)。經筆者分析[2],有三道跟學習興趣有關的題目,分別為:請問您大一就讀的科系是否符合「就讀之前,我很清楚這個科系在幹嘛」、「這個科系和我原本的期望有落差(反向題)」、「這個科系的課程能引起我的興趣」,回答選項為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轉換為1~4分。但這三道題目彼此相關性過高,因此將它們加總平均處理,得到一個指標,筆者稱之「所學感興趣指標」。

關於轉學,從圖二可以看到,當所學感興趣指標低於2分時,「有轉學念頭」的機率就會高過「沒有想過」;不過指標分數的變化,對於「轉學行動」機率影響並不大,差距在10%內。




圖二 「所學感興趣指標」影響轉學


關於轉系機率如圖三,折線分布大致上與轉學類似。綜合圖二、圖三來看,「所學感興趣指標」與轉學/轉系的關連,比較是讓人「產生念頭」,但並不太影響實際「付諸行動」的機率。


圖三 「所學感興趣指標」影響轉系



◎所學有助於找到好工作與轉學/轉系

基本調查也有另一題:關於您大一時就讀的科系,您是否同意下列說法「這個科系有助於我將來找到好工作」一樣1~4分,分析如下圖四與圖五。

關於轉學機率如圖四。非常同意「所學有助於找到好工作」的人,比起非常不同意的人,會降低約15%的「轉學行動」機率,也降低近20%的「轉學念頭」。同意這個認知對於抑制轉學有相當明顯的效果。



圖四 「所學有助於找到好工作」影響轉學


在圖五轉系部分,「所學有助於找到好工作」對於轉系的影響力更大,非常同意的人降低了近30%轉系的可能。而非常不同意的人,「轉系行動」機率甚至超越了「轉系念頭」。對於覺得所學對未來工作無用的人,他們轉系的想法不是打打嘴砲而已阿!


圖五 「所學有助於找到好工作」影響轉系



二、比較心態:高中同學考的比我更好



想要轉學、轉系甚至重考,除了比較個人對科系的認知外,另一個則是社會價值觀給予的壓力──比較心態。當高中班上同學都考的比你更好時,是否也會產生轉學/轉系的可能呢?分析如圖六、圖七。

「高中同學考更好」的影響力,只有在「轉學行動」發生的機率上,有比較明顯的作用,很同意的人比很不同意的人高了20%發生的機率。但是「高中同學考更好」似乎不太會影響轉學/轉系「念頭」的發生,可以看到,不管同不同意「高中同學考更好」,有念頭的機率似乎都持平不變化,統計上也未達顯著差異。

不過,若是轉學與轉系比較,「高中同學考更好」發生轉學的念頭跟行動的機率,比轉系來得高。


圖六 「高中同學考更好」影響轉學


圖七 「高中同學考更好」影響轉學



三、邊緣人比較容易轉學/轉系嗎?


基本調查有題:關於您大一時就讀的科系,是否符合下列情形?「我經常參加這個科系舉辦的活動。」一樣依據同不同意給予1~4分。

關於轉學的部分,筆者經分析發現「常參與系上活動」與轉學完全無關,因此這部份就不放機率變化圖。至於轉系部分,參與系上活動似乎真的會降低「轉系行動」機率的發生,並且提高了「轉系念頭」的機率。這有趣的現象,筆者推測對於想轉系的人,若是常參與系上活動,相對的在系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因而降低了實際行動的發生,讓人只會對轉系「想想就好」。

不過必須注意,機率變化的幅度雖有達到統計上的差異,但變化量僅10%並不大,對於對於過多的推論要小心。


圖八 「常參加系上活動」對於轉系



四、轉學/轉系生現在的成績如何?



轉學/轉系生現在的成績如何?會因為轉學、轉系後,找到自己想要的科系/學校而有更好的表現嗎?基本調查有詢問學生現在的成績位於班上哪個區段(1~4分),分析如圖九,可以發現有「轉學行動」的成績平均最高、有念頭沒轉學最低;但是在轉系部分,三者就都沒有差了。


圖九 轉學/轉系生與現在成績



五、中山大學的轉系情形



此部份為筆者運用教務處網站公告的轉系資料,所進行的分析。首先我們看到圖十是近六年來[3],各科系每年平均轉入/轉出的情形。轉出,最直接反應學生對於該科系就讀的意願;不過轉入不能直接反應就讀意願,也關係到該科系是否設有嚴格的轉系門檻。例如社會系並未設立的轉系門檻,因此轉入人數較高;但是光電轉系門檻非常高(班上前五名內),幾乎沒有人能夠轉入。


圖十 各科系每年平均轉出/轉入人數



除了知道各科系的轉出/轉入數外,每個科系是否有特定的「轉系趨勢」呢?也就是A科系最常轉入B科系、C科系最常轉入D科系的這種現象。那麼就可以看到圖十一,轉系網絡結構圖啦!這張圖的價值在於可以清楚看到整個中山大學的轉系流向。尤其粗線箭頭的部份,代表這個科系幾乎每年都有人轉到另一個科系呢。




圖十一 轉系網絡結構圖



六、小結


在轉學/轉系機率分析的部份,其實筆者還有分析大一成績、性別、入學管道等變項,不過在統計上都未有顯著的影響力,因此並未放入討論。

此外我們探討的幾個影響因子「感興趣指標」、「助於找好工作」、「高中同學考更好」、「常參加活動」。其中,裡面以同意「高中同學考更好」最大幅提昇轉學行動的機率;另外以不同意「助於找好工作」最大幅提昇轉系行動機率。而「感興趣指標」不管在轉系、轉學,都只對「念頭」產生影響,而不會改變「行動」的機率,換句話說這是最容易讓人有「大一三嘴砲」的原因!另外,「常參加活動」雖對轉系機率有些微影響,容易讓人留在系上,但機率變化並不大。

最後從中山大學的「每年平均轉出/轉入人數」與「轉系網絡結構圖」能夠讓我們清楚的一覽中山轉系的生態![4][5]


撰文者:張育誠











[1] 原始題目有五個選項:1曾經轉學、2曾經嘗試,沒有轉成、3正在嘗試、4曾有念頭,沒有嘗試、5沒有想過。筆者整合成三個類別:將1~3編為「有行動」,4編為「僅念頭」,5編為「沒想過」。或許有人會質疑「有行動」與「轉學生」的意義並不一樣,但筆者也有嘗試編輯成四個類別:「轉學生」、「有行動未成功」、「僅念頭」、「沒想過」。在本文中所有的分析,結論都不會因為使用三個類別或四個類別而有所改變,因此最後為求簡化,筆者選擇使用三個類別。以上敘述轉系題組同理。
[2] 本文轉學/轉系使用多元邏輯迴歸(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成績使用簡單線性迴歸(ordinary least squares)。所有的分析原始數據,皆放在這個表格當中。
[3] 因為社會系僅成立六年,因此分析上只分析近六年來的資料。
[4] 本文改寫自修習社會統計(二)學生林郁芳、陳亭妤、李佳衡、呂若涵、李穎恒的小組期末報告,感謝同學提供報告與研究問題意識。
[5] 2017中山大學基本調查為社會系修習社會統計(二)同學共同執行之面訪調查。抽樣方法為配額抽樣,依據各系二~四年級人數比例分配,預期共300位受訪者,最後完訪296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