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人各有志:升學與就業志向之因素

  大學生到了大三大四這個階段,便會開始計畫畢業後的生涯方向,有的人打算直接進入職場就業、有的打算繼續讀國內研究所、更有的計畫出國念書,就好像稿紙與綠豆糕,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與規劃。

  〈人各有志:升學與就業志向之因素〉將對大學生的志向選擇有一些簡單的分析,其中發現領域本身需求、成績、經濟條件是幾個影響學生升學志向的因素。

一、領域需求

  如大眾所理解的,許多理工科系在大學畢業後,大都還得在國內念個研究所,才比較能符合就業市場需求;而社會科學或文學領域的科系,似乎就沒有那麼要求要有碩士學歷了。因此把中山大學各學院與學生未來志向交叉分析後的比例如圖一。



2016年7月23日 星期六

當政治進入校園 II:第三勢力在校園


  上篇〈當政治進入校園: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發現中山學生在總統票與政黨票的投票行為上,與台灣社會有相當不同的選擇。除了有更高比例的人支持蔡英文外;政黨票更驚人地有49%的學生支持第三勢力。相較於台灣社會,第三勢力在中山的得票率顯得高出許多!就此,本篇將進一步對投給第三勢力的學生有一些簡單的分析,嘗試了解學生投給第三勢力背後可能的因素。

一、回顧──第三勢力在學院分佈情形


  首先,先幫大家回顧一下國/民兩黨(以下稱舊勢力)與第三勢力,在中山大學各學院的分佈狀況。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中央選舉委員會

  如圖一,社科院對第三勢力的支持異軍突起,上篇文章有提到這很可能與社科院學科背後的意識型態有高度關連;海院、文院對第三勢力的支持也過半;理、工、管院則較低比例的學生支持第三勢力,其中工院是唯一舊勢力勝過第三勢力的學院。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當政治進入校園 I: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

  2016年初的總統大選是一場充滿話題,但毫不意外的一場選舉。充滿話題的原因在於國民黨遭遇史無前例的大敗;而毫不意外的理由則是除了幾席選情膠著的立委,藍綠之間沒有太大的競爭張力,綠營大勝似乎早已是預料之內的事情。


  然而每次選舉的過程中,卻甚少討論到大學生(或首投族)的投票行為;有鑑於電話民調難以調查到這群在外租屋、住學校宿舍的學生,本次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便加入學生投票為主的重點題組。接下來將刊登兩篇關於學生投票的文章,分別是這篇〈當政治進入校園I:中山學生的投票行為〉與下篇〈當政治進入校園II:第三勢力在校園〉。

一、大學生總統投誰?


 資料來源: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中央選舉委員會

  此次總統大選的投票如圖一,首先看到長條圖最右邊的「中山整體」與「台灣」,中山學生有近8成都投給了蔡英文,幾乎比台灣社會要高出20%;而中山學生投宋楚瑜與朱立倫分別僅有7.8%13.9%,大約僅台灣社會的一半,差異十分懸殊。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誰是中山學生?(二)

  接續上篇〈誰是中山學生?(一)〉,本篇繼續討論中山大學學生的家庭背景。上一篇提到社經地位、教育程度與職業階級等因素與就讀中山大學之間的關係。在本篇將分析中山學生的家鄉區域分佈。在進入家鄉區域的主題前,先延續前一篇的內容,談談中山大學學生的家庭背景。

  〈誰是中山學生?(一)〉裡頭的分析是校內與校外(社會)的比較;但在校內會不會因為科系或學術領域的不同而使得家庭背景也有差異呢?


一、校園內家庭背景差異


  若按學術領域將科系進行分類,中山大學可分為:文院、理院、工院、管院、海院與社科院六個院。為避免樣本數過少或有標準誤過大的問題,校園內的家庭背景僅針對五等社經地位做分析[1];並將社經地位中的五、四階層合併為上層,一、二、三階層合併稱為下層,交叉分析結果如圖一

資料來源:2012-2014台灣社會變遷調查;20152016中山大學基本調查